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回顾了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进行的艰难探索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他九次提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指出“我们要用历史照进现实、远观未来”,强调“新的征程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以史为鉴,反腐倡廉,就是要正视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而历史上的大贪官,当首推清朝乾隆时期的和珅。“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贪污之巨可见一斑。
其实,和珅并非天生就是贪官。父母早亡的他,虽然家境贫困,却“早年好学”“少有大志”,被认为“他日前途不可估量”。靠旗人的身份和祖上的余荫当上皇帝侍卫后,和珅立刻成了众人眼中能文能武的能臣,乾隆皇帝甚至称之为“国干”。在和珅为官十年之际,还曾奉旨查办李侍尧“贪纵私营案”,这说明当时的和珅尚是一名清官,至少在皇帝和同仁中公论如此,否则这样的案件也不会派他查办。而转折也恰恰由此开始,李侍尧案件后,和珅开始贪墨,并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家中所获远超清朝国库多年收入总和。
在历史和现实中,和珅绝非个例。是什么让“前途不可估量”的和珅们一步步走向贪腐的深渊?又是什么充当了清官变成贪官的催化剂?
和珅查办李侍尧“贪纵私营”案返京途中,即擢户部尚书,随后又连升三级,补任镶蓝旗满洲都统,且和乾隆皇帝成了儿女 亲家。位高官显,依附者众,拍马送礼者甚多,导致和珅日渐贪婪;皇帝宠信,手握权柄,导致和珅只手遮天,挟百官于朝廷。外无制约,内藏私欲,和珅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从清官向贪官的转化。这其中的催化剂,便是无所畏惧和贪念膨胀。
《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是什么?天命其实就相当于《庄子》中所谓的“道”,也即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往小了说,天命就是国家法律,社会规范;而大人就是天命的传递者和贯彻者,对于普通人来说,父母,尊长,领导,法官都是大人;圣人之言就是圣哲先贤的教导。像和珅这样无所畏惧、恣意作为,就是典型的“不畏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既贪求之欲膨胀,又无所畏惧、恣意妄为,结果会是什么?
明代的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曾经说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吕坤的《呻吟语》中也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胆识愈壮、恣意作为是走向灭亡的开始。
一个人只有心怀畏惧,才能够做到行有所止,才会自重身份、不越雷池,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只有心怀畏惧,才会慎独持戒,时刻感到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才会焕发出良知的光芒。孟子认为,人性中本来就有良知,即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些良知遇事便会生发出来,比如恻隐,比如愧疚,比如宽仁,等等。但是这种良知的萌动又往往在最隐微处,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贪官在忏悔书中都曾经提到,第一次受贿时,总觉内心不安,这不安其实便是良知,如果此时能够及时遏制住贪欲,护住良知,就不至于滑向犯罪的深渊。但是“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人学好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向坏的方向发展却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更可怕的是,人心又特别容易习以为常,“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扣问一下自己的良知,看看是否不安,是否有愧,不安、有愧则不为。
相反,一个人一旦无所畏惧,往往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和珅的结局是黄粱梦断,自裁身亡。反观与和珅一样由清而浊最终“黑化”的那些贪官们,无一不是因为无所畏惧和贪念膨胀走向了不归路。
《菜根谭》中说:“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人一生人品。”和珅等贪官们“塞智为昏、染洁为污”的人生教训,不能不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重温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内容,通过一件件史实提醒自己心怀敬畏之情,牢记初心使命,才能凝聚前行力量,开创美好未来。